篇一:英语读书笔记 Tagore泰戈尔生如夏花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describes a kind of placid attitude which is pursued by Rabindranath Tagore, a Bengali polymath who has great impact on
literature and arts.Summer flowers are not only charming, but also short-lived. Now that we cannot keep young forever, we should cherish every moment in our lives.
Tagore won the 191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s the most popular works, The Crescent moon and Stray Birds, in a way, shows the depth and height of Tagore’s thoughts. His poetry drew from traditional Vaisnava folk lyrics and was often deeply mystical.
“Ah, these jasmines, these white jasmines! I seem to remember the first day when I filled my hands with these jasmines, these white jasmines. I have loved the sunlight, the sky and the green earth; I have heard the liquid murmur of the river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midnight; Autumn sunsets have come to me at the bend of a road in the lonely waste, like a bride raising her veil to accept her lover. Yet my memory is still sweet with the first white jasmines that I held in my hand when I was a child.
Many a glad day has come in my life, and I have laughed with
merrymakers on festival nights. On grey mornings of rain I have crooned many an idle song. I have worn round my neck the evening wreath of bakulas woven by the hand of love. Yet my heart is sweet with the memory of the first fresh jasmines that filled my hands when I was a child.” From the above poem, we can feel the existence of love and beauty. The readers are all affected emotionally by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al and philosophizing. Bing Xin,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once
evaluated Tagore’s poetry: His family is superior and he is well-educated from childhood. His works are full of emotions, with a gorgeous speech category which is more innocent, more joyous and more mysterious. After reading The Crescent moon and Stray Birds, I walk into Tagore’s mind and feel his passion, hope and creation.
篇二:泰戈尔诗集读后感1000字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1000字(一)
读完《泰戈尔诗选》后,我思绪万千。是的,泰戈尔的石总是那么丰富,有韵味和思想,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在读他的诗时,仿佛在和一位伟人在倾心交谈。
《泰戈尔诗选》收录了泰戈尔大部分的名作,当中有政治诗,宗教诗,抒情诗,等等。当中我最喜欢看泰戈尔描写儿童生活的《新月集》。
《新月集》里的诗看起来像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但是将它们串联起来,便共同展现了泰戈尔一颗纯真的童心。泰戈尔用天真稚嫩的孩童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写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烈地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总之,泰戈尔把"爱"当作了人类的理想,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就拿他的《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同情〉〉来说吧。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我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吗?"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喂我吃东西了。"
读完这一段以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首诗的主题——"同情".是啊,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可如果换成了小狗或其他的小动物,人们还能给予它们起码的同情吗?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子女的爱是自私的,因为孩子是自己的。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的博爱,把爱撒向芸芸众生,撒向大自然,撒向身边的一草,一木呢?当我们遇一只可怜落难饥饿无助的小狗时,还能给予它起码的同情吗?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的小生物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还有多少穷苦的人还在为生活到处奔波卖力,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去同情的。
像这样的诗书中还有很多。它们不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这就是泰戈尔诗的独特韵味所在,让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主旨——爱。
在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各位中外诗人中,泰戈尔莫非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了,而他的那部《新月集》更是众多他的诗集中我所认为的经典了。
在我眼里,泰戈尔的名字是和《新月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评论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就是一张天真烂漫的孩子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能感到和平和安慰,并且知道如何相爱。
泰戈尔在《新月集》中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诗意的儿童世界,这个儿童世界是所有成年人都已经忽略、遗忘的童真世界。
"谁从孩子的眼里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是啊,有谁知道到底是谁把孩子眼中那美好的新月偷走了呢,又有谁知道是谁把原本属于孩子世界中的纯洁、童真这样没好的事物给偷走了呢!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而这装满了孩子天真梦想的盒子却被所谓的睡仙精心掩埋在孩子要不可及的金银岛上,也许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长途跋涉才能得到或者是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法得到的。而泰戈尔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自己的儿童集命名为"新月",是意图让那沉睡已久的月亮再度重升,获得一个崭新的灵魂。
《新月集》向成人描绘了一个魅力无穷、令成人无法企及的儿童世界,此书的翻译郑振铎先生曾精辟地说过,"《新月集》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乃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
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我认为,泰戈尔之所以能如此真实到位的描绘出儿童世界,完全是因为他将自己看作一个孩子,"真实"进入了孩子世界,因此,他便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为孩子说话、说孩子话,用儿童的谚语表达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及真实情绪。
所以说,泰戈尔无愧于"孩子的天使"这一称号,他的诗将真实的孩子带如了我们的视野,使得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与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他的"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称号可能也是来源与此。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1000字(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啊!它独具魅力,记录了从古到今的辉煌与失落,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书之故乡",这无穷的韵味流传千年,知识是没有界限的,它贯注于心灵的深处,灌溉着内心的幼苗,那一腔热血在身体中飞舞。
前几天,我饱含着诗意读完了《泰戈尔诗集》,了悟了这本书的一些皮毛之处,我不敢说读懂了他的精髓,因为他太深奥了。他的诗飘散着清香,洒出了那段历史的背景,真的是回味无穷。这本书以"他"自己为人物原型来展开写作的,深情的描绘出自己的经历,揭示当时的历史背景。
泰戈尔因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的黑暗,所以他把祖国的沦亡、民族的耻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刻在泰戈尔的内心深处,并走进他的诗歌中。他所写的文字中挥发着一种不挠的精神。可见泰戈尔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他怜惜百姓,不屈于这悲惨的命运。
在《婚礼》这一章中就表现出一种为国而牺牲美好生活的白马王子。有一天,一个王子在婚礼上壮别娘子,奔赴疆场,马革裹尸的牺牲精神。这首诗歌的感情是跳动的,是一腔热血的,歌颂了民族英雄,抵御外族侵入的精神,更进一步突出了泰戈尔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保家卫国的精神。
作为未成年的我,可能还不算成熟,所以就喜欢《新月集》多一点。他以儿童的视角、纯洁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优美的意境,描绘出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深厚的爱,也表明了作者追求单纯、光明、社会平等的理想世界。泰戈尔诗集中的诗句,句句都体现出无垠的哲理,这是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因为这是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并触发感想,感情是最丰富的,真挚的。因而这些诗句是赋予生命的,是思想的体现,这才是人生中最珍贵的。
在这本书中也写到了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想必作者也亲身体验过。在诗中写到的爱情的难以捉摸,是神奇的,是情不自禁的。这首诗句字字体现出来丝丝的温柔,很绵软、浪漫。他把爱情联系到人生,从而展开哲学的理论。诗人觉得人生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正如同花的花期,阶段不同,开放的状态也不相同,就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该怎样时就会怎样,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勉强的。
泰戈尔诗集语言简洁、含蓄笔墨精炼,有名言警句穿插,画龙点睛,很有韵味。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人生观、爱情观、思想、蕴含的诗意、道理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这本书很丰富,可以渗透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不屈、爱国精神。看这本书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参透他的内心深处才是最有意义的、价值的。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1000字(三)
手捧这本厚厚的诗集,细闻字里行间的墨香。在冬日的午后,阳光淡淡的晕洒开来。我仿佛看到泰戈尔那双闪着智慧光芒的眼睛,透过岁月的缝隙,亲切的凝视着我。他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样美丽的句子,长长短短,浅吟,深绕在我的耳边。生命有许多种形态,生动的,沉寂的,忧伤的,热烈的······若我的生命能够停留在热烈的夏天,凋零在沉寂的秋天,就像是一片叶子一样,恣意的绿,不管狂风暴雨,肆意的笑,不管烈日炎炎,那便不枉此生罢。
也许太过哄闹的生命,像是夏日鸣蝉般有喧闹之疑,但也决不能平庸的度过一生。
篇三:读后感汇总1
1简单读后感
读后感:初识三毛就是因为这一片散文 我被深深地吸住了 继而一遍又一遍的读 仿佛每一遍都是第一次读一样 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 大声地念出来 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
但是却说不出那是种什么感觉不得不承认 这令我兴奋 尔后心境平复了下来 呵呵 怎么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很喜欢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看看书写写字 这令我的
心境舒畅 即便有再压抑的事可以从指尖发泄掉 呵呵 这样的感觉不错.它让我感觉到自在而我是多么的贪恋这种感觉??于是在网上在书店里 到处搜寻着三毛的痕迹 终于在
自己的书橱里 找到了 原来我与三毛早已相识 只是买那本书的目地并不单纯 仅仅是为了填满书橱而已 让别人看的自己竟然从未在意过那里面的内容 真实蠢??呵呵 不过好在
我还算及时地改过了 在我的印象里 从书里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然而是有些叛逆孩子 所以我反倒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的愤怒 我的脾气 我的孤单 仿佛跟书上的
三毛有了强烈的共鸣 我很清醒 我也知道 自己有轻微的自闭症 只不过我是个特别拧巴的人 我知道该怎么改 只是自己总是很不情愿 我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怎么喜欢的事 但那些
都是值得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呵呵 所以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我口齿伶俐 可以灵活的与完全陌生的人谈笑自如 我不知 这是不是好的至少我认为这点我做的是比三毛好的
虽然我的字不如他的入木三分??我并没有把她当成我的奋斗目标 我写字的意图一直都很明确 因为只有写字会让我感觉到自在舒畅很自然而然的 我爱幻想 我喜欢我自己的幻想
写下来 可是我从来都不会去为那些幻想做出太过份的事 因为我知道那是幻想 我有自己理想有自己的目标 绝对明确的目标 值得我去奋斗而那并不是人人都向往的爱情??
很多时候 我发现爱情可以混淆一个人的判断力 可以改变一个人 可以变好亦可以变坏 而我 仅仅是碰了一下下 已经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呵呵 我自己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关于爱情的
情绪 我知道 爱情应该是甜蜜的 呵呵 而我从未拥有过着甜蜜 可是 我居然已经不再期盼 不管自己有多爱吃甜??
好多时候 我都告诉自己 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没有失望的日子该是多么的安宁 而安宁 不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吗?
我尽量的控制着自己的贪念嗔痴 我知道 我并没有做到极致 很多时候我对于自己的家人有着绝对的占有欲 其实这样也是不好??
2想飞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也是“新月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出生在富商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商会会长。据称,志摩周岁“抓周”的那一天,家中突然闯进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自称能摸骨算命,在志摩头上抚摩一遍后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为了应志恢和尚“必成大器”的预言,1918年赴美留学前夕,其父为其更名为志摩。
留美期间,徐志摩以勤奋好学、才智过人著称,但他似乎并不太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就在他即将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前夕,他迷上了英国的罗素,他对罗素睿智的见解、
卓尔不群的气质和只认真理不事权贵的性格倾倒之极。不久即放弃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诱惑,转学至英国。有人说,别人有梦只在梦境的边缘徘徊,志摩有梦,他就会奋不顾身地跳进梦中,这种理想主义的性格在他求学和婚恋生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后来,徐志摩曾这样总结自己在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生活:“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啃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在剑桥,他沉浸于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就合身在青草深处寻梦的闲雅生活,他满怀深情地把剑桥称为他的灵魂的再生之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曾说,24岁以前,诗歌,无论新旧都与自己完全没有干系,而且他还查过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可是在剑桥,他的诗情却出乎意外地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地乱冲,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在剑桥,徐志摩不仅迅速成为一个具有西方式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大诗人。从此,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他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仅在诗歌方面,有他亲自编选的三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以及1931年他罹难后由他人编辑的《云游》等。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就其大体而言,歌咏大自然和爱情,追求光明与自由,揭露现实的苦难和罪恶是其主要内容。他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大海、天空、云彩、雪花、青草、星光等美丽的意象,这些讴歌大自然的诗章,或是曲折地表现诗人对丑恶现实的厌恶,或是真挚地抒发诗人对故土、对母校的挚爱深情。他相信,只要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你就会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单是呼吸、单是走路、单是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他的许多诗都展现出他向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追求。不过,在徐志摩的诗歌中,爱情诗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全部诗歌中最有特色、最为人称道的一部分,代表作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海韵》、《偶然》、《山中》、《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再别康桥》等,大都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音调和谐,柔婉优美。如《沙扬娜拉》,全诗只有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花,诗人以之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纯洁无瑕的神态,既楚楚动人,又超凡脱俗,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令人叹为观止,显示出徐诗特有的清新、柔婉而悠长的艺术风格。在新月派诗人中,徐诗的音乐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徐志摩比闻一多更注重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他不仅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而且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反复、重叠、对偶、排比等手法,如《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一种缠绵悠长的韵律感,在节奏感外平添了一段楚楚动人的旋律美。总体上看,徐志摩的后期诗歌不及前期视野开阔,但技巧更趋成熟,尤其是《再别康桥》堪称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一般来说,徐志摩的诗名要超过他作为散文家的影响,不过,在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也有不少人对他的散文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作人就认为志摩的散文“流利清脆,??就是单从文体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此外,陈源、沈从文、梁实秋等也都是将他的散文与诗相提并论,杨振声、林语堂、储安平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比诗还好。在志摩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超凡脱俗的灵魂和神采飞扬的不羁才华。
生活中的志摩,是一个心智开放,交游甚广的人,他对人真诚,无心计,少俗虑,以至于熟悉他的人都爱用“诗”来形容他的个性人品。韩湘眉说志摩“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中的诗人”;蔡元培称志摩“毕生行为都是诗”;周作人赞志摩“是世所稀有的奇人”;胡适则形容志摩为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据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
之琳回忆,徐当年在北大课堂上对学生说,自己从小近视,有一天在上海配了一副眼镜,到晚上抬头一看,发现满天星斗,感到无比激动。不过,作为诗人的徐志摩与世俗社会是不协调的,他常诉说自己是个“自然的婴孩,却误入了人间险峻的城围”。他看不惯这猜忌、诡诈、倾轧、残忍、怨毒的时代病象,因此总想飞出城围,飞到云端去。他想飞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不料竟成谶语,令人感叹不已,正如庐隐、李惟建合挽志摩联所叹喟:“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编者的话:随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与徐志摩有关的书籍在图书市场上热销,读者中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徐志摩热。然而读者们关心得更多的似乎是徐志摩的感情纠葛,而非其文学成就、诗歌品性。缘于此,我们感到有义务向读者介绍作为诗人的志摩。于是,就有了哈迎飞博士的这篇《想飞的诗人》。
《想飞》是凝聚了徐志摩他的散文精华,能让读者感受到他的青春的朝气和活力。书里“中外游踪”写了他游历各国所写下的文章,“人生感悟”写了他的一些人生随笔,“故旧拾忆”收录了《曼殊裴儿》、《泰戈文》、《悼沈叔薇》、《吊刘叔和》等,“文坛寻梦”包括《文莱派的诗》、《拜伦》、《致新月》、《序》等近15篇。
整本书有1%是英语,不过只要翻英汉小词典就会读懂。
3废墟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有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有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以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并用这种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从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历史增添声色和情敌,也终究以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余秋雨作品《废墟》写得很大气。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说起,感悟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是的,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我曾经到过欧洲的几个国家,我赞叹欧洲人的聪明,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值得骄傲的名胜和古迹。从德国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我们都看到这些国家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爱护,一般对那些文物只做维修,不会轻易拆建,不会因丑陋而去掩盖它,也不会因不光彩感到羞愧。可是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个文革时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语录纪念碑,到后来却是在极右思想指导下,政府把它给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被拆掉,这让我们觉得十分可惜,这种掩盖曾经沧桑历史的做法,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资源的浪费,可惜,实在是可惜啊!如余秋雨文章说到的: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一个城市的建设,就像欧洲那样,可以向城市外发展,尽量能够保留原来的好东西,在保留的同时再进一步发展新的。如果广州城市目前还像十多年前那样规划和建设,那么城市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给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走向世界呢?因此我们对值得保留的东西没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当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们买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愚昧使我们尝试到愚昧的苦果,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尝试下去吗?当然不能够。让一个外国人来广州,看我们那些建得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真叫我这个广州人感到惭愧。试想,如果意大利比萨斜塔是正的,那么想看的人一定不会多;如果罗马斗兽场不是
废墟一片,也不会吸引那么多好奇心理的人们;如果故宫、颐和园、兵马俑没有了,那么北京、西安能有那么多人喜欢吗?若老外来中国看他们都有的高楼大厦,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财力跑来中国看吧。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忽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广州的建设,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市政府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去保护原来的东西,利用这些资源造福于民众。目前,在城市里面有多处古迹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且抓紧做到宣传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余秋雨文章说到,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吧,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才是人类的大明智。余秋雨作品《废墟》我仅仅是站在城市的建设和保护文物古迹角度谈了点感想,而实际上他这篇文章其它的内涵和感悟更为深刻,这是一篇很值得阅读和深思的优秀作品。
4读《马蹄兰的告别》
(一)那大片大片的花田,不时浮现在我眼前.
没有生如夏花,只留下死如秋叶的忧伤.
胡适曾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可事实上,不是有很多满怀憧憬的人由于不得志而郁郁而亡吗?
选择的不一定是将走的,将走的不一定会勇敢的走下去.
人生有很多磨难,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已发生的,将要发生的.
我们不甘心做一枝默默地被生活,被磨难裁剪,看自己的生命汁液缓缓地流去而无能为力的马蹄兰
. 如果我们将被生活裁剪,那就在三天,仅三天的花期中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
那时,我们便可以说:天空没有我展翅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二)没有一个人可以一帆风顺的完成每一件事.
事实是无情的答案,我们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打碎自己的梦,像一个迷路的旅人,看着沾满鲜血的双手,满地的碎片,独自哭泣.
我们应学会坚强.
(三)《马蹄兰的告别》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生命是如此脆弱,为何仍沉浸在无边无际的伤感中?
伏尔泰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的踏过."我们打碎自己的梦的瓶子,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它的精魂.
雁渡寒潭,如意和不如意的种种如果可以不留痕迹,就让它如一池飞雁已过的春水.归根到底成长是一种幸福.至于明天,谁又会在意呢?我闭上眼,就看见了天堂.
5读永恒的敌人有感
金字塔,类历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却是坟墓。
在古代,们总是寄希望于死亡过后进入美好的天,于是们越来越把生命看作一个短暂的兴灭过程。现在的们生命观变得豁达了许多,知道了死亡将把自己变一抹绿送还给这个世界。同时,物质化享乐主义也由此诞生。
不过无论什么来到这巨大的坟墓前,没有不被震撼的,不仅是因为那种精神的庄严、那种信仰的单纯,更重要的是那种神话一般死亡的概念,和那种对死亡无比神圣的态度与方式。 古埃及把死当作由此生渡到来世的桥梁,通往最终的归宿。不能说古埃及幼稚和傻冒,不知世界而荒唐。在遥远的四千五百年前,有谁会知道生命的本质,又有谁能解释清楚他的含义呢?没有。
进入一条条长长的墓道,深入四壁皆画及象形文字的墓室,才明白古埃及对死亡的顶膜拜和无限崇仰。在其他的古埃及艺术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看到死亡的题材。他们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赞美呢?
他们相信,只要遗体完好,则的灵魂仍然会像生前一样活在世,等待再生,木乃伊千年不腐的技术便是对这种期望的证明。可在他们还没有转世重生的时候,已被文物贩子掠夺,没有一个木乃伊复活,更没有一个再生。他们用巨石建造起金字塔,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象征着永存,可令古没有想到的是石也熬不过几千年,在毒的烧灼和风沙的削磨下,他们一块块往下落,斯芬克斯也已不样子、面目全非。这时我们不会想起中的一句语“海枯石烂”。 原因是什么?——时间。时间是什么?——永恒的敌。
永恒是们对一切事物最瑰丽的向往。
永恒的敌——时间一直载着我们狂奔,奔向句号、奔向死亡。永生只有穿越死亡,而我们所能够做的是不得不走向死亡的边线。
我们不可能永生,但我们必须与时间作殊死的抵抗,而不是懒散被动地做了它的俘虏。我们只有与它对抗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对抗的方式就是对时间的珍惜,用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赢得更多的时间。
类为什么能够生存?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与时间战斗。
6读季老的《二月兰》有感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季羡林先生,其中的【颁奖辞】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老的专业论著,我们难以享用(因我们的学识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随笔,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一面。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二月兰》其中有一篇《神奇的丝瓜》,给我印象深刻,丝瓜,太平常,太普通,我们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没注意过它,直到我读了季老的“神奇的丝瓜”,才注意到丝瓜也有“思想”。季老写到:“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我真佩服季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到“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熟视无睹,对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欣赏,对周边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惧。“大家”与常人的区别大概就在此吧,我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烧开的壶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也只有瓦特比别人多问了个为什么,随之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6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写文、歌诗、填词惯用的手法。在这里,“物”作为载体,寄寓着仕途维艰之人的激愤和无奈;寄寓着热血慷慨之士的雄心和抱复;寄寓着